English

城市建设莫入误区

1999-03-15 来源:生活时报 经济日报 傅守彬 我有话说

城市化进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规模的大小,但是起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构成,即:水、交通、环境。

清朝末1911年的北京只有76万人,面积只有二环路围起来那么大,仅用地下水就够了。现在北京市区人口扩张到700万,地下地表水的承受已到极限。

水决定城市的存亡

据统计,全国500座城市中,缺水城市300个,陷入困境的有40个,北京是其中之一。不应说城市缺水,准确的应该说这些城市本来不缺水,只是由于几十年城市无序扩张,人口剧增,造成了缺水,像天津引滦入津那样。人们为水付出的代价,有时能超过再造一个城市。水不仅决定城市的规模,而且是城市的命脉。

假如香港没有内地水源,将无法生存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都西安、洛阳、开封等都靠大江大河而建,北京没有大江大河,但清朝末1911年只有76万人,面积只有二环路围起来那么大,仅用地下水就够了。现在北京市区人口扩张到700万,地下地表水的承受已到极限。怎样解决北京水源,已是关系首都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。

因此,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水源进行全面论证,不能再建造缺水城市。

半径五公里人口50万

这样的城市不堵车

城市大小与交通好坏成反比,即城市愈大,交通愈差。大城市都有塞车现象,塞车和大城市几乎已成同一语。从理论上讲,城市大了,人的居住与办公、生活、购物距离增大了,滞留路上的时间必然增加。结果,浪费了时间,浪费了资源,还增加了污染。

我们追求的是便捷、节约、无污染的城市交通。以这样的目标,骑自行车半小时路程为半径的城市市区规模为最佳,即5公里半径、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规模为最佳。以此标准看一下北京城市的发展,其规模最佳是以古老城墙为界,现在的二环以内。如果北京现在还是那样大,交通问题是极容易解决的,或者如梁思成先生设想的那样,旧北京之外,再建一新北京,状如哑铃两个中心,中间用地铁高速路连接。城市盲目地、无序地扩张的后果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城市所证实。涌向城市,抛弃城市,又涌向郊区,这种浪费的反复,即所谓“城市的失败”。

增加绿色是永恒主题

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。人们不仅需要看到“绿色”,还要呼吸田野里、海洋上的空气,还要清澈的蓝天及阳光。在国外,人们对大城市反感与日俱增,从而,田园生活、花园城市、城市郊区化、无中心城市应运而生。

我们无奈地看到,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,是盲目地强调城市的社会环境。例如单纯追求国际大都市,盲目建高层大厦,盲目建超大型居民小区。限制大城市规模在世界上已成为普遍的呼声。人们不能不认真地考虑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,世界各国在追求生态城市、迈进生态时代取得不少举世称誉的经验。如俄罗斯莫斯科多核心规划,英国、法国的第三代新城,日本东京的三个副中心,美国的硅谷、大城市连绵区……

总之,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发展方向、布局、规模起着主导作用。

我国城市建设对策

从人口数量看,我国现在城市化比例不足30%,发达国家为70%以上。但是,单纯地追求城市化高比例并不可取,因为经济发展最终将消除城乡的差别,现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郊区,已分不清城市与农村界限。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,最可怕的是盲目性。我国城市规划人才及理论的薄弱,更加剧了这种盲目性。

笔者建议必须采取如下措施:

1、在制订或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,应以立法形式,对城市规模加以限定,对人口的迁入应有严格的标准。以北京为例,北京市区规模界限应在四环之内划定,四环外30公里应作为耕地绿化保护区隔离带、不再新建扩建。四环——二环之间的空地、耕地包括一些临建占地应恢复其绿色,像保护古树那样,登记编号保护绿色,只有这样,北京的空气质量才能彻底改善。

冻结大城市市区规模是必要的,不冻结大的,就不能发展小的!

2、城市总体规划应组织专家设计,公开论证,公开招标。

3、大力发展小城镇。

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应向小城镇发展,10年或20年,在中国大地上的40%以上的城市人口,将星罗棋布地生活在50万人口以下的如花园般的新兴小城市中。届时,如威海、珠海一样的明珠城市将密布在中华大地上。这应是中国城市化的未来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